一、专业名称、代码
专业名称:药学
专业代码:100700
二、专业简介
药学研究是为发现新药及保障药物安全、有效、可供、质量可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药学学科研究涵盖药物研发、药物生产、药物使用、药物管理的全过程。其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新靶点的发现与确证、作用机制、有效性与安全性,药物设计、筛选、制备或合成,药物剂型和制剂的设计理论、处方及工艺,药物质量控制,药物体内过程,中药与天然药物,微生物与生物技术药物,药物作用机理与有效性、安全性,临床合理用药,药事管理、药物经济、药物信息、社会药学与伦理等。药学学科内各学科方向的理论、研究方法与技术常具有相互交叉的性质。药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更宽广的多学科理论知识,注意培育将多学科的知识交叉融合、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研究内容原始创新、研究方法移植和集成创新的意识和水平。
三、研究方向
1、药物分析学方向
针对药学、医学、生命科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新型药物分离材料研究、生物药物及体内药物分析、中药分离与分析、生物活性成分研究以及药物质量分析控制研究;采用现代分析仪器和分离技术进行蛋白质、核酸、多糖和手性药物的高效分离分析;对合成药物与天然药物药代动力学进行研究,指导药物研发和临床合理用药;并针对多种来源的中药材,建立主流品种中活性成分的分离分析方法;通过从天然产物中纯化或人工合成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其功能及作用机理;利用新方法和新理论,对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评估。
2、药物化学方向
以生物、医学和药物化学研究的进展和成果为基础,进行药物设计与合成,发现和研制具有新结构、新药理作用的天然创新治疗药物或活性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结构鉴定、质量分析和活性评价。依托药物化学与分子诊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有高性能超算平台,围绕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以及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结合计算机辅助药物技术开展基于靶点的创新药物研究,从海洋及陆生生物物种中分离、鉴定、筛选活性化合物,并开展结构改造、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研究。针对手性药物合成,开发新反应、新试剂、新技术,为药物的开发和生产奠定坚实基础。
3、药理学方向
围绕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感染性疾病等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药物治疗开展研究,对药物进行药效学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基于肿瘤耐药机制和多重作用靶点,设计合成新型多功能纳米药物,实现肿瘤的多模式协同治疗;综合利用药理学、免疫学、纳米医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学科交叉的优势,探究糖尿病及感染性疾病防治及作用机制;利用现代免疫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挖掘药物免疫调节机制、开发新型免疫抑制剂。
4、药剂学方向
基于药物新剂型和制剂新技术,研究靶向给药制剂、生物技术药物、中药新剂型以及药用新辅料、药物超分子体系筛选、功能纳米材料的生物应用。紧扣国际药物制剂最新技术的研究进展,优先发展在实际应用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的微球、纳米粒、纳米乳、敷料等新剂型;研究药物体内过程的动态规律,以确定制剂的生物利用度与生物等效性,为个体化用药的安全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数据参考;遵循中医药基本理论,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在中药及其复方的剂型设计、工艺技术与生物利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为中药及其提取物寻求合适的剂型来获取更高的生物利用度。
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方向
基于微生物与生化药学研究技术,围绕生物催化制药、基因工程药物以及微生物制药开展研究。生物催化制药致力于寻找在药物生产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酶,研究并强化其活性和稳定性。基因工程药物主要利用DNA重组技术,结合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研制预防和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蛋白质药物、核酸药物以及生物制品。微生物制药通过诱变育种等各种菌种改良技术筛选具有药物生产价值的微生物菌株,并利用其进行药物生产。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参见《河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
五、培养目标
1. 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勤奋、求实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优良的学术作风,以及创新精神和竞争意识。
2. 掌握药学学科方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知晓所从事研究领域的现状,了解其发展趋势;得到科研及专门技术工作的训练,能够熟练使用相关仪器设备,具有应用相关理论和实验技能从事药学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的能力,能将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应用于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文献信息收集、整理及科技论文写作。具有一定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药学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技术需求。
3. 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撰写学术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 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 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6.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